宋真宗赵恒

Zhao Heng

赵恒,宋朝第三位皇帝,宋太宗第三子,母为元德皇后李氏。初名赵德昌,后改赵元休、赵元侃。

赵恒历封韩王、襄王和寿王,曾任开封府尹。至道元年(995年),被立为太子,改名恒。至道三年(997年),即位为帝。赵恒即位之初,任用李沆等为相,勤于政事。景德元年(1004年),赵恒北上亲征,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。局势有利于北宋,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,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,不顾寇准反对,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“岁币”于澶渊定盟和解,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此后,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,史称“咸平之治”。 赵恒在位后期,任王钦若、丁谓为相,二人常以天书、符瑞之说荧惑朝野,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,广建宫观,劳民伤财,致使社会矛盾加深,使得北宋的“内忧外患”问题日趋严重。

乾兴元年(1022年),赵恒驾崩,年五十五,在位二十五年。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,庙号真宗。葬于永定陵。

赵恒好文学,擅书法。谚语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“即出自他《励学篇》 。有《御制集》三百卷,今仅存《玉京集》六卷。《全宋诗》录有其诗。

宋真宗赵恒的人物生平

早年经历

乾德六年(968年)十二月二日(12月23日),赵恒生于东京开封府第,是宋太宗第三子,与长兄楚王赵元佐同母,初名赵德昌。他幼时英睿,姿表特异。与诸王嬉戏时,喜欢作战阵之状,自称“元帅”。宋太祖喜爱他,将他养在宫中 。

太平兴国八年(983年),被授为检校太保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封韩王,并改名元休。雍熙三年(986年)七月,改名元侃。

端拱元年(988年),封襄王。淳化五年(994年)九月,进封寿王,加检校太傅、开封府尹。开封府政事纷繁,赵恒留心狱讼,裁决轻重,没有不称快的。所以京师的监狱多次空闲,太宗多次下诏褒奖他。

至道元年(995年),被立为太子,改名恒,仍兼开封府尹[9]。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,也不是皇后所生,原本是轮不上他继位的。但其长兄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、二哥赵元僖无疾暴死,他才有幸成为太子。

按照惯例,作为皇太子,赵恒在上殿时的位次在宰相之上,东宫僚属称臣,赵恒都推让不接受。看到辅导自己的太子宾客李至、李沆,他一定先行拜礼,迎来送往都要到宫门外的台阶。

登基为帝

至道三年(997年)三月,太宗驾崩。太宗驾崩后,赵恒遭遇了由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(明德皇后)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,宰相吕端一力挫败政变,于同月扶立赵恒继位,是为宋真宗。次年,改年号为“咸平”。

咸平之治

赵恒即位之初,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,勤于政事,分全国为十五路,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,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;他也能注意节俭,因此社会较为安定,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。

当时,铁制工具制作进步,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.2亿亩(太宗至道二年,996年,耕地有3亿多亩),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,农作物产量倍增,纺织、染色、造纸、制瓷等手工业、商业蓬勃发展,贸易盛况空前,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,史称“咸平之治”。

澶渊之盟

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,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,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。相反,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,不断南下侵扰宋朝。自咸平二年(999年)开始,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,掠夺财物,屠杀百姓,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。虽然宋军在杨延朗、杨嗣等将领率领下,积极抵抗入侵,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,战术灵活,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。

景德元年(1004年)秋,辽承天太后萧绰、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,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(今河南濮阳)城下,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(汴梁)。警报一夜五传东京,赵恒问计于群臣。当时,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(今江苏南京),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(今四川成都),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:“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!”他说:“如果放弃汴京南逃,势必动摇人心,敌人会乘虚而入,国家就难以保全了;如果皇上亲自出征,士气必定大振,就一定能击退敌军。”

此时,告急的边报一日数次不断送到京城,寇准有意扣下,等积到相当数量,才一次转呈给赵恒。赵恒见如许边报全是告急的,便问宰相该怎么办。寇准认为只有立即御驾亲征,毕士安也同意马上动身。十一月二十日(1005年1月3日),赵恒从开封出发,并命李继隆、石保吉担任驾前排阵使。行至半途,传来东京留守、雍王赵元份暴死的驿报,赵恒便命随行的参知政事王旦赶回去负责留守东京。行前,王旦问:“十日不胜,何以处之?”赵恒沉默良久才说:“立太子。”同月,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(一作萧挞览),辽军士气大挫。

到了韦城(今河南滑县东南),赵恒听说辽兵势大,又想退兵。寇准严肃地说:“如今敌军逼近,情况危急,我们只能前进一尺,不能后退一寸。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,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。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,百姓失望。敌人趁机进攻。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。”赵恒才同意继续进军,渡河进入澶州城,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,都欢呼跳跃,高呼“万岁”。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,使得宋军士气大振。萧太后自出兵伊始,便曾经宋降将王继忠之手,多次提出议和。赵恒所派的使者曹利用被怀疑辽朝议和诚意的天雄军守臣留下,萧太后迟迟未等到使者。赵恒亲征后,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,再次请求议和。

赵恒惧于辽的声势,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、互有胜负,便决定再派曹利用出使。曹利用去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之际,赵恒告诉曹利用说:“如果实在没有办法,就算要百万也可以!”寇准知道后,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:“如果超过30万两,就提人头来见。”

经过曹利用和辽朝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,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:

一、辽、宋为兄弟之国,宋为兄,宋尊萧太后为叔母,后世仍以世侄论,使者定期互访。

二、以白沟河为国界,双方撤兵。辽归还宋遂城(今河北徐水)及瀛、莫二州。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,彼此不得停匿。两朝沿边城池,一切如常,不得创筑隍城。

三、宋方每年向辽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(即岁币)。至雄州交割。

四、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,开展互市贸易。(在互市贸易中,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,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.5倍左右,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,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,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)。

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,赵恒急问金额,曹利用不敢直说,只竖起3根指头,赵恒以为是300万两,大惊失声脱口道:“太多了。”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:“是太多了,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。”等知道是30万时,如释重负,转忧为喜,对曹利用大加赏赐。

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“生育繁息,牛羊被野,戴白之人(白发长者),不识于戈”,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。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。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,岁币(30万)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(3000万)百分之一,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,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。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(今河北雄县)、霸州(今河北霸州)等地设置榷场,开放交易,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,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、民族融合。

东封西祀

澶渊之盟签订后,赵恒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,很得意了一阵子。不料有一天,大臣王钦若却对他说:“城下之盟,《春秋》耻之。澶渊之举,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,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!”王钦若的话,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,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,从此怏怏不乐。

王钦若善于察言观色、逢迎邀宠,他看出赵恒既好大喜功,又害怕战争,于是建议赵恒举行封禅大礼。赵恒同意,但又担心宰相王旦将会反对。王钦若自告奋勇,自称说服了王旦。赵恒得知后,心里还是不踏实,就把王旦召来宴饮,饮宴正酣时,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给王旦说:“带回去同妻儿一起享用吧!”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,发现其中盛的全是美珠,他只得对即将到来的封祀沉默不言。

景德五年(1008年)正月初三,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,有司来报,称“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”,赵恒“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,号称天书”。为了证明“天书”真的是从天而降,赵恒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:“半夜我刚要睡,忽然卧室满堂皆亮,我大吃一惊,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,此人星冠绛袍,对我说:‘一月三日,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,到时会降天书《大中祥符》三篇,勿泄天机!’我悚然,起身正要答话,神人忽然消失,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。从十二月一日起,我便蔬食斋戒,在朝元殿建道场,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,终于盼来了天书。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上,即遣中使去察看,回报说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,封口隐然有字。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!”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。赵恒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,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“天书”迎奉到道场,当众开了封口。只见帛布上写的是:“封受命。兴于宋,付于慎,居其器,守于正,世七百,九九定。”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,内容的意思是说赵恒以孝道承统,务以清净简俭,必致世祚长久云云。赵恒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,依旧包起,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,另派官员祭告天地、宗庙和社稷。即在崇政殿设斋宴,接受百官朝贺。为了扩大影响,赵恒趁热打铁,接连下了几道诏令:大赦、改元、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、群臣加恩、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。又授意大臣陈尧叟、丁谓等加以经义附和。一时间,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“争言祥瑞”的热潮。三月,由王旦牵头,动员了文武百官、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,连续五次联名奏请赵恒封禅。赵恒向三司询问经费事宜后,即命翰林及太常详拟封禅仪注,又任命了主要负责官员。六月初,派王钦若为先行官,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。王钦若一到乾封(今山东泰安)即上言:“泰山醴泉出,锡山苍龙现。”不久,又遣人将自己伪造的“天书”驰送京都。赵恒再次召集朝臣,宣告自己所梦“来月上旬,将赐天书泰山”的预示。即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报,果然应验了,王旦等又是再拜称贺。

当伪造天书,一切准备就绪后,赵恒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。那“天书”被载以玉辂,在前开路;王旦等文武百官随从;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,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,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。在山下斋戒三日,始行登山。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,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,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。赵恒改乾封县为奉符县;封泰山神为“天齐仁圣帝”;封泰山女神为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;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《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》。之后,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。总计这次“东封”,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,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,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,而赵恒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。这场由王钦若执导、赵恒主演的闹剧虽然暂时结束了,但赵恒并没有停止其“以神道设教”的事业,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“争奏祥瑞,竞献赞颂”,几至达到“全国上下如病狂热”的地步。三年以后,在一些人的怂恿下,赵恒又到山西汾阳去行“祭祀后土”(又称“西封”)大礼。

赵恒在位时期,京师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办宫观,朝廷就任命了相应官员去负责管理,与此同时,赵恒又设立了一种与宫观相关的荣誉性的虚衔,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而不必赴任视事,这种官往往以提举某某宫观命名。宫观官在赵恒以后成为官僚队伍中一个特殊系列,一方面说明了宋朝政府与道教的密切关系,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冗官和冗费的严重程度。

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。仅是东封泰山,就耗费八百余万贯;西祀汾阴,耗资更增二十万贯,这还不计亳州之行。营造玉清昭应宫缺少具体的支出记载,但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、银五千两,则二千六百十座建筑的糜费可以想见。倘若将京城景灵宫、太极观和各地宫观都计算在内,其费用之大恐怕不是几千万贯所能打住的。赵恒在位前期,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,天下富庶、财政良好;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,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,到其晚年“内之蓄藏,稍已空尽”。《宋史·真宗纪》评说天书封祀是“一国君臣如病狂”。明代李贽也说:“堂堂君臣,为此魑魅魍魉之事,可笑,可叹!”

晚年及崩逝

大中祥符(1008年—1016年)年间以后,赵恒一再热衷“祥瑞”粉饰太平,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,听任王钦若、丁谓等“五鬼”参与朝政。他晚年更是神魂颠倒,甚至满口胡话,进入了迷狂状态,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。

天禧二年(1018年)中秋节,赵恒下诏册立八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,改名为赵祯(即宋仁宗)。

乾兴元年(1022年)二月十九日(3月23日),赵恒于延庆殿驾崩,享年五十五岁,在位共二十五年。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,庙号真宗。 十月十三日,葬于永定陵;二十三日,附祭太庙。

天圣二年(1024年),加谥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。

庆历七年(1047年),再加谥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。

宋真宗赵恒的轶事典故

与刘娥

刘娥为四川成都人,出身贫寒,从小父亲就死了,跟随外祖母家的亲戚四处流浪,十几岁时就嫁给银匠龚美为妻。为了做生意赚钱,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。龚美生意不好,走投无路,就想把刘娥卖掉。

赵恒(当时还是襄王)的幕僚张旻(张耆)见过刘娥后,觉得她聪慧貌美,想起赵恒曾说起想纳一个四川女子做侍妾,就安排两人见面。赵恒见到刘娥后非常满意,便把她买了下来。刘娥颇得赵恒的欢心,两人如胶似漆,形影不离。宋太宗赵光义知道此事后大怒,勒令赵恒把刘娥逐出襄王府。父命难违,但赵恒实在舍不得刘娥,便偷偷把刘娥寄养在张旻家。张旻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娥,自己为了避嫌,每天睡在襄王府,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怀疑,甚至是杀身之祸。

赵恒即位后,没有忘记刘娥,把她接到了皇宫,疼爱依旧。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,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已经升为德妃。当时郭皇后已经去世,在后宫中,刘娥的地位最高,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。

刘娥不仅温柔美丽,且生性机敏,通晓书史,对国家大事也颇具见识。赵恒批阅文件,刘娥常陪伴左右。凡有疑难,刘娥总能提供恰当的建议,深得赵恒信任。在郭皇后去世之后,赵恒有意立刘娥为后,但他也知道刘娥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碍。

赵恒拿不定主意,就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。正因刘娥出身卑微,赵安仁反对立她为后。赵恒听了很不高兴。第二天又找王钦若商量,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。王钦若对赵恒说:“陛下不如问问赵安仁,他认为应该立谁为皇后。”改天,赵恒问赵安仁该立何人为皇后,赵安仁建议:“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人,可以做皇后。”赵恒次日跟王钦若说明了赵安仁的意见,王钦若说:“陛下不说,臣也知道他会这样说,赵安仁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!”赵恒觉得赵安仁徇私,就将其罢免,下决心立刘娥为后。但刘娥为人处事颇为谨慎。当赵恒决定立她为后时,宰相王旦忽然请病假,刘娥担心王旦持反对意见,就劝说赵恒推迟此事。后来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刘娥为后,这件事情才最终确定下来。

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十二月二十四日,刘娥被册立为皇后。刘氏由银匠之妻成为皇后,绝非单单因为美貌。此时的刘娥已经40多岁,早已过了花样年华,吸引赵恒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。精明能干的刘娥把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,同时在朝政方面能给赵恒以帮助。赵恒十分信任、甚至有些依赖她。当赵恒的身体状况日趋恶化时,刘娥便顺理成章地帮丈夫处理朝廷日常政务,裁定军国大事。另外,刘娥的前夫龚美将自己的妻子让给赵恒之后,也留在赵恒身边为其效力。赵恒即位后,龚美改姓刘,与刘娥以兄妹相称。由于刘娥的关系,刘美升得很快,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,成为刘娥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。赵恒统治晚期,刘娥权力越来越大,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,其一举一动,对当时的政局,尤其是寇凖、丁谓两派之间的斗争,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。

刘娥虽受真宗宠爱,但自己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。正巧,赵恒看上了刘娥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(李宸妃),受到赵恒宠幸的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产下一子(赵受益,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)。当时刘娥还没有被封为皇后,年近四旬的刘娥可能认识到自己不会再有孩子,便接受了李氏的这个孩子,由她和另外一个嫔妃杨氏(章惠皇后)共同抚养,严禁宫人向孩子说明真相。赵恒很宠爱刘娥,默许她抱养李氏之子。拥有子嗣,对刘娥能册立为皇后,以及赵恒死后顺利垂帘听政具有重要的意义。聪明的刘娥十分明白儿子对她的重要性,不管是出于真心,还是假意,刘娥还真是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,细心地抚育赵受益,母子感情十分融洽。这位皇子从小就叫刘娥大娘娘,叫杨氏小娘娘,一直认为刘娥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,直到刘娥去世后,才知道真相。

由天命耳

赵恒年幼时曾登万岁殿,坐上皇帝的宝座,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十分惊奇,摸着他的头问:“天子好做吗?”赵恒回答说:“听从天命罢了。”

狸猫换太子

“狸猫换太子”描述的是宋真宗赵恒时,刘妃(刘娥)与内监郭槐合谋,以添加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,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。赵恒死后,仁宗赵祯即位,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。中途,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,迎李妃还朝,这件事也因此成为经久不衰的典故。

另有版本记载刘妃狸猫换太子后,李氏受冤被打入冷宫而亡,仁宗即位后,刘被封为章献太后,垂帘听政,把握朝政经,刘氏掌权十几年过足了“权力瘾”才安然死去。

但据《宋史》记载:仁宗,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,讳祯,初名受益,真宗第六子,母李宸妃也,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,章献皇后无子,取为己子养之。甲午,皇太后崩,遗诏尊皇太妃为皇太后,夏四月丙申朔,出大行皇太后遗物赐近臣,壬寅,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,至此帝始知为宸妃所生。

宋真宗赵恒的历史评价

赵恒在即位之初,广开言路,勤政治国,政治清明,经济日趋繁荣,史称“咸平之治”。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、太宗不同,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,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,在他看来,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思想,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。

澶渊之盟签订后,赵恒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,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,粉饰太平,广建宫观,劳民伤财,使得宋王朝的“内忧外患”日趋严重。

更多资料

有关宋真宗赵恒的更多内容,可以参考以下资料。

百度百科赵恒词条: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赵恒/6041

有关宋真宗赵恒的其他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