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嘉之治,是指宋武帝至宋文帝期间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,史称“元嘉之治”。
宋武帝刘裕由于出身底层,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。于是,刘裕从他掌权到称帝前后,推行了多项改革政策。
在政治上,他体恤民情,集权中央,整顿吏治,重用寒门,以策试选拔官吏,弥补九品中正制的缺陷,废除苛法,轻徭薄赋,赈济穷人,打击豪强士族,限制士族地主兼并土地,还地于民。主持“土断”,并精简许多侨州郡县,扩大政府的赋役对象。同时,发展教育,大力笼络文人,弘扬文化,广收图籍和书籍。
在军事上,由于宋武帝刘裕在晋末南征北讨,平定孙恩、卢循、刘毅、司马休之等军阀势力,又灭桓楚,西蜀、南燕、后秦等国,使刘宋疆域的北部防线到达潼关、黄河一带,为江淮流域的百姓休养生息提供了北方大片缓冲的屏障地带。
公元422年,在位仅三年的宋武帝刘裕死后,长子刘义符即位,两年后,被辅政大臣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因“嬉戏失德”而遭到杀害,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,史称宋文帝。
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(《宋书·良吏传序》),在位三十年间,励精图治,休养生息,发展生产,开创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,史称“元嘉之治”。
这一时期,刘宋与北魏虽多次交战,但宋魏交战都是发生在北方的河南和淮北地区,南方的淮南和江南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。
学界一般认为,宋文帝第二次北伐的失败,导致“元嘉之治”衰败。但其实,作为一种政治局面,“元嘉之治”衰败于太子刘劭弑杀文帝后,刘劭之乱标志着经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人的努力才构造的士族、庶族、宗室互相制衡以及中军与外军互相牵制的平衡体系被彻底打破。
宋孝武帝即位后,对元嘉时期制度进行了系列改革,力图恢复宋文帝元嘉时期的繁荣。
官制方面,他削弱东宫官属、加强皇宫禁卫,设立御史中丞专道制度,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、缩短其任期,将服亲相临制度扩大化、制度化。
政区方面,他分割荆、扬,复立南兖、兖和南豫三州。
统治政策方面,他抑制宗室、重用近臣。
经济方面,他推行土断,奖励养马,限制封山占水,改铸钱币,设立台使[3]。
但作为一种政治局面的“元嘉之治”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宋武帝刘裕从他掌权时起,到他代晋做了皇帝,曾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、经济状况有所整顿。
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:
一、整顿吏治
他当时罢掉或处死的官吏,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。他的亲信、功臣中,有“骄纵贪侈,不恤政事”的,他也严厉惩罚,甚之处死。
二、重用寒人
东晋时期,中央和州、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、谢、庾、桓四大家族手中,选拔官吏,主要依据门第,所谓“下品无高门,上品无贱族”。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。
刘裕掌权后,下令改变这种状况,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。他重用出身“寒微”的人,如刘穆之、檀道济、王镇恶、赵伦之等。
三、继续实行“土断”,抑制兼并
刘裕于义熙九年(413年),再次实行“土断”政策。除南徐、南兖、南青三州都在晋陵(今江苏镇江、常州一带)界内,不在土断之列外,其余都依界土断。多数侨置郡、县被合并或取消。在户籍上,不再分土著和侨人。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,严厉清查。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、乱收租税,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。
四、整顿赋役制度
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、徭役,规定租税、徭役,都以现存户口为准。凡是州、郡、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,占据屯田、园地的,一律废除。凡宫府需要的物资,“与民和市”,照价给钱,不得征调。
此外,还减轻杂税、徭役等。
刘裕对政治、经济的整顿,为“元嘉之治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。
创建四学
元嘉十五年(438年),文帝征豫章处士雷次宗到建康,在鸡笼山开馆,聚徒教授。文帝几次亲到学馆,听次宗讲学。
同时,何尚之立玄学,何承天立史学,谢元立文学,与雷次宗的儒学合称四学。
史学
史学上,这一时期裴松之、裴骃、裴子野并称为“史学三裴”。
其中,以裴松之《三国志注》最为著名。
三国志注
史书记载,宋文帝以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记事过简,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。《三国志注》对后世注释史学影响深远。
同时,这一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晔著《后汉书》,该书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并称为“四史”。
文学
文学上,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》文笔简洁俊秀,记录了魏晋人物数百位,后者无出其右,成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之作。
“元嘉三大家”谢灵运、颜延之、鲍照,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改革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此外,范晔穷尽二十年心血所著的《后汉书》,因为资料翔实,文才横溢,被后人称为“良史”,并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并称为“四史”。
科技
科技领域,宋政权虽然短暂,却同样留下了灿烂的光芒。
医学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。宋文帝时,政府设置了太医博士、太医助教等医官,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工作。
宋元嘉二十年(443),何承天制成《元嘉历》,此历法比以前的历法更加精密,推动了中国历法的发展。
不过,对后世影响最大的,应该是刘宋末年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。他经过艰苦的研究,终于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7位,这一杰出成就领先了欧洲1000年之久,成为中国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。此外,他还制造了指南车、发明了使用机械开动的“千里船”,还有他发明的“水碓磨”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舂米和磨粉的效率,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。
艺术
此外,书画、围棋、佛教、道教等也在这个时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,给后世都留下了极大的影响。
司马光评论宋文帝时说:“上聪明仁厚,勤于听断,江左之治称元嘉焉。”,又称:“文帝勤于为治,子惠庶民,足为承平之良主。而不量其力,横挑强胡,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。”(《稽古录》卷十四)。这些评论,可以说,都符合基本情况。
《资治通鉴》(卷一二一)中载有宋文帝给他弟弟都督荆、湘等八州诸军事、荆州刺史义恭的书信,说:“天下艰难,家国事重,虽曰守成,实亦未易。隆替安危,在吾曹耳。岂可不感寻工业,大惧负荷!汝性褊急,志之所滞,其欲必行,意所不存,从物回改。此最弊事,宜念裁抑。工青遇士大夫以礼,与小人有恩;西门、安于,矫性齐美;关羽、张飞,任偏同弊。行己举事,深宜鉴此!……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,若能省此,益美。西楚(荆州)府舍,略所谙究。计当不须改作,日求新异。凡讯狱,多决当时,难可逆虑,此实为难。至讯日,虚怀博尽,慎无以喜怒加人,能择善者而从之,美自归己,不可专意自决,以矜独断之明也!名器,深宜慎借,不可妄以假人,昵近爵赐,尤应裁量。吾于左右虽为少恩,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。以贵凌物,物不服;以威加人,人不厌。……声乐嬉游,不宜令过;蒲酒渔猫,一切勿为。供用奉身,皆有节度;奇服异器,不宜兴长。又宜数引见佐史,相见不数,则彼我不亲。不亲,无因得尽人情,复何由知众事也。”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这一书信,实际是在叙述宋文帝的政治思想。
宋文帝的元嘉之治,在南朝历史上确是难得的。[8]宋文帝为政,抓了几件大事。
他屡次下诏减免租税(《宋书·文帝纪》)。
尽管这一减免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,虽然主要是对人民积欠的减轻,但人民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。
二是鼓励农桑。
东晋末年以来,南方经济在政局动乱中受到损害。宋文帝时,“农桑情业,游食者众,荒菜不开”的状况,依然存在。
于是,宋文帝下诏,号召他的巨民“咸使肆力,地无遗利,耕蚕树艺,各尽其力”。并把劝农成绩的好坏与仕途升迁联系起来,“若有力田殊众,岁竟,条名列上”(《宋书·文帝纪》)。
宋文帝鼓励农桑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,一些废弃田地被辟为良田,农民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。
经过刘裕父子的努力,晋末以来“治纲大弛,权门并兼,强弱相凌;百姓流离,不得保其产业”(《宋书·武帝纪》)的状况有所改善。
史称其时:
“三十年间,氓庶蕃息,奉上供徭,止于岁赋。晨出暮归,自事而已。……民有所系,吏无苟得。家给人足,即事虽难,转死沟渠,于时可免。凡百户之多,有市之邑,歌谣舞蹈,触处成群。盖宋世之极盛也。”(《宋书·良吏传序》)
这一派歌舞升平,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,难免带有封建史家过于渲染的色彩。
但不管怎么说,元嘉时期确是南朝最安稳的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