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于唐代贞元年间,其父已亡,母亲姓郑,张生之母也姓郑,细算起来莺莺之母是张生的远房姨,《莺莺传》里只说崔氏财产甚厚,多奴仆,没有对崔氏的家庭做具体的说明。张生与崔氏一家同寓于普救寺,恰逢蒲州兵乱,张生与蒲州的将领相识,请兵保护,崔氏遂免于祸乱,崔氏妇命莺莺出来拜谢张生,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,爬树跳墙到西厢房去会莺莺,被莺莺严辞责斥,但几天以后莺莺又自己主动去见张生,后来张生暮来朝去,一月有余,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,张生还把莺莺比喻成妲己、褒姒那样的人,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,所以“忍情”。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,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,想见一见莺莺,莺莺最终没有见他。
莺莺秀外慧中,颇具诗才。莺莺一上场,唱了一曲【仙吕·赏花时】: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,门掩重关萧寺中,花落水流红,闲愁万种,无语怨东风。以残春萧瑟的景象表现了内心的种种闲愁,铺叙委婉,词彩华美。在第一本第三折中,当张生隔墙高吟一诗时,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:“兰闺久寂寞,无事度芳春。料得行吟者,应怜长叹人。”词清句丽,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,莺莺的才情可见一斑。
莺莺有胆有识,顾全大局。莺莺看似弱柳扶风,娇柔羞怯,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,莺莺并未瞻前顾后,只求自保,而是挺身而出,力劝老夫人“休爱惜莺莺这一身”,主动要求把自己“与贼汉为妻”,只为“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;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;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;第四来先君灵柩稳;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,须是崔家后代孙”,而后又怕辱没相国家门,希望能“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”,把尸体献给孙飞虎,最后献计“不拣何人,建立功勋,杀退贼兵……情愿与英雄结婚姻,成秦晋。”莺莺在生死关头,不计个人安危,识大体、顾大局,救众生于水火之中,展现出光彩夺目的人性之美。
浚县第一实验小学院内有一块莺莺碑,来自崔庄之莺莺坟,该碑为《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铭》,碑高0.8米,宽1米,左边及右下角已残缺。碑文正楷书,历时苍桑,许多地方已漫漶不清。仔细辨识,尚可读懂大意。文中并未提及莺莺,但据当地人介绍说,崔氏即是莺莺。《莺莺传》中的张生即是作者元稹,所以该传有一定真实性。取之与墓志对照,传中莺莺与碑中崔氏颇多吻合:均姓崔,均为博陵人氏,均出身令门清族,均为唐德宗至宣宗间人。碑文载崔氏“病卒于大中九年(855年),享年七十有六”。《莺莺传》中莺莺之母向张生介绍莺莺年龄时称:“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,终于贞元庚辰,生年十七矣。”意思是:莺莺生于今天子甲子年七月,到贞元庚辰年,已经十七岁。经查,“今天子甲子岁”,即德宗兴元元年(784年),按此推至大中九年,莺莺应为七十二岁,与碑文所载崔氏享年七十有六相差四岁,颇为相近。《莺莺传》记述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,一年后,崔张分别嫁娶:“后岁余,崔已委身于人,张亦有所娶”。此“委身”即出嫁。嫁给谁人,《传》未明说,颇疑莺莺所嫁之人即碑文中荥阳郑府君郑恒。如此多处吻合,难说碑文中崔氏不是《莺莺传》中崔莺莺。至于荥阳郑恒和博陵崔莺莺为什么合葬于崔庄,碑中没有介绍,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但该碑即来自崔庄南地坟冢,从以上对照分析来看,莺莺坟及传说并非空穴来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