澶渊之盟

Chan yuan zhi meng

澶渊之盟,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。辽宋约为兄弟之国,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、绢20万匹,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。

澶渊之盟的背景

自咸平二年(公元999)开始,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,掠夺财物,屠杀百姓,给边境地区和宋辽边境形势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。虽然宋军在杨延朗(又名杨延昭,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)、杨嗣等将领率领下,积极抵抗入侵,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,战术灵活,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。[1]

自雍熙北伐惨败后,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,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。相反,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,不断南下侵扰宋朝。[1]

从中原王朝来看,燕云十六州的得失,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。这十六州的幽、蓟、瀛、莫、涿、檀、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,称为“山前”,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,称为“山后”。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,绵亘于太行山脊,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,这就是内长城。中原失“山后”,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,失“山前”则河北藩篱尽撤,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。

所以,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,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。[2]宋辽战争长达25年,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。

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,它的农业、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。因此,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,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,改皇都为上京,把原先的南京(辽阳)改为东京,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,视为腹地,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。[3]

从这时的辽朝来看,萧太后逐渐的治理内政,励精图治,国内逐渐稳定下来,奠定了发动战争的基础。

澶渊之盟的内容

1.宋辽为兄弟之国,辽圣宗年幼,称宋真宗为兄,后世仍以齿论。

2.宋辽以白沟河为界(辽放弃遂城及涿、瀛、莫三州),双方撤兵;此后凡有越界、盗贼逃犯,彼此不得停匿;两朝沿边城池,一切如常,不得创筑城隍。

3.宋每年向辽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,至雄州交割。

4.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,开展互市贸易。

澶渊之盟的影响

积极

一、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“生育繁息,牛羊被野,戴白之人(白发长者),不识干戈”。此后,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。

二、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,岁币(30万)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(3000万)百分之一,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,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。

三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,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、民族融合。

消极

王安石和富弼认为,澶渊之盟之后,宋朝真宗、仁宗、英宗三朝“忘战去兵”,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“武备皆废”,只剩下陕西军可用;马知节、曹玮、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,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,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,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。

同时,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,直接导致宋、辽双方兵备松弛,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。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,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。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,被迫向金国称臣。

澶渊之盟的评价

澶渊之盟,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。

对宋而言,一方面,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,另一方面,要输金纳绢,以求辽朝不再南侵。此后,辽更是不断索取,以金钱换取和平,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。

对辽国而言,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,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。

最重要的是,澶渊之盟以后,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,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、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。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。

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“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”。

黄仁宇说:“所以,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,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,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”。

有关澶渊之盟的其他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