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    述

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。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,后因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而闻名于世,可惜毁于战乱。

凌烟阁二十四功臣

长孙无忌

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,后又结为姻亲。唐高祖起兵后,无忌前往投奔,并随太宗征战,成为其心腹谋臣,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。

贞观年间,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、吏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、司空、司徒、侍中、中书令,封赵国公,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。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,后被任为顾命大臣,授太尉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。显庆四年(659年),无忌被许敬宗诬陷,削爵流放黔州,最终自缢而死。上元年间平反。

李孝恭

李孝恭是唐朝宗室、名将。西魏、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,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,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,唐高祖李渊的堂侄,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。

武德元年(618年),李渊称帝,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,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,负责经略巴蜀,攻占三十余州,俘获朱粲。武德二年(619年),任信州总管,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,立下战功。武德三年(620年),封赵郡王。武德四年(621年),李孝恭任夔州总管,大造战舰,练习水军,李靖为副将,灭萧铣,受封荆州大总管,成功招抚岭南诸州。武德六年(623年),又率军攻打辅公祏,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,因功拜扬州大都督,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,又历任凉州都督、晋州刺史。武德九年(626年),赐实封一千二百户。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,改封河间郡王。贞观初,任礼部尚书,以功封河间郡王,好游宴,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。

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暴病身亡,年五十岁。诏赠司空、扬州都督,陪葬献陵,谥元,配享高祖庙庭。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

杜如晦

杜如晦是唐朝初年名相,隋朝末年,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,李世民征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王世充、窦建德,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,运筹帷幄,深为时人所敬服。

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,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,为十八学士之首。玄武门之变时,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,事成之后,二人功居首位。李世民即位后,杜如晦获封蔡国公,累迁尚书仆射,与房玄龄同心辅政,为唐选拔人才、制定法度等。房玄龄善谋,而杜如晦处事果断,二人因此被称为“房谋杜断”。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,合称“房、杜”。

贞观四年(630年),杜如晦病逝,年四十六。追赠司空、蔡国公,谥号“成”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绘像于凌烟阁,位列第三。

魏征

魏徵,字玄成,唐朝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因直言进谏,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“贞观之治”的大业,被后人称为“一代名相”。

贞观十七年,魏徵病死。官至光禄大夫,封郑国公,谥号“文贞”。葬礼从简。 同年入凌烟阁。

著有《隋书》序论,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齐书》的总论等。其言论多见《贞观政要》。其中最著名,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---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。

房玄龄

房玄龄是唐初政治家、宰相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房玄龄善谋,而杜如晦处事果断,因此人称“房谋杜断”。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,合称“房、杜”。

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,授羽骑尉。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,为李世民出谋划策,典管书记,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。武德九年(626年),参与玄武门之变,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。李世民即位后,房玄龄为中书令,负责综理朝政。历任尚书左仆射、司空等职,封梁国公。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房玄龄病逝,追赠太尉,谥号“文昭”。后配享太宗庙廷。

高士廉

高俭,字士廉。早年曾是隋朝治礼郎,武德五年,高士廉归顺唐朝,以为雍州治中。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升任侍中,封义兴郡公。

贞观五年(631年),任吏部尚书,进封许国公,奉命编撰《氏族志》,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十二年(638年),改封申国公,世袭申州刺史,迁尚书右仆射。十九年(645年),拜为太傅,辅佐皇太子李治监国。二十一年(647年),卒于任,追赠司徒、并州都督,谥号文献,陪葬昭陵,配飨太宗庙庭。唐高宗即位后,追赠太尉。

尉迟恭

尉迟恭,字敬德,唐朝名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尉迟恭纯朴忠厚,勇武善战,一生戎马倥偬,征战南北,驰骋疆场,屡立战功。

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。官至右武候大将军,封鄂国公。晚年谢宾客不与通,于显庆三年(658年)去世,册赠司徒、并州都督,谥号“忠武”,陪葬昭陵。

传说敬德面如黑炭,擅使铁鞭,骑乌骓马,据西游记一书,尉迟恭与秦琼因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,成为两位道教传统门神,尉迟恭年少时曾为铁匠,后世铁匠常奉之为职业守护神。

李靖

李靖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,善于用兵,长于谋略,原为隋将。后效力李唐,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,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

李靖的治军、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。著有《李靖六军镜》等多部兵书,今多已失传。后人辑有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,在北宋时期列入《武经七书》,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。

萧瑀

萧瑀。唐朝宰相,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,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,个性正直,为人刚正不阿,光明磊落。

初封新安郡王,西梁灭亡后随其姐萧皇后进入长安,因为是萧皇后之弟的缘故担任内史侍郎,不久被免官贬为河池太守,随后又降唐受封宋国公,任光禄大夫。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六次担任宰相,又因故六次被罢免,严重时甚至被削爵贬出京城。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。

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,萧瑀因其姐姐萧皇后去世受到沉重打击,再加上当时又身染重病,被李世民召往玉华宫后不久便去世了,时年74岁,卒赠司空、荆州都督,谥曰贞褊公。

段志玄

段志玄,唐朝名将。玄武门之变时,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引诱,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,升任左骁卫大将军,封樊国公。

贞观年间,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,征讨吐谷浑,后升任右卫大将军,改封褒国公,并世袭金州刺史。贞观十六年(642年),段志玄病逝,追赠扬州都督,谥号忠壮。

刘弘基

刘弘基是唐初名将,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。刘弘基早年以父荫为右勋侍,为避从征高句丽,故意私宰耕牛,被捕入狱。

后投奔太原,追随李渊父子,与李世民友善。李渊起兵时,刘弘基斩杀宋老生,击破卫文升,围攻长安,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。后随李世民征战,讨伐薛举,大败宋金刚,平定刘黑闼,进封任国公。

贞观年间,刘弘基拜卫尉卿,改封夔国公,世袭朗州刺史,并以辅国大将军致仕,后曾随军远征高句丽。永徽元年(650年),刘弘基去世,赠开府仪同三司、并州都督,谥曰襄。

屈突通

蒋国忠公屈突通,隋唐时期名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大业年间曾平定杨玄感叛乱,数次镇压农民起义。

隋炀帝南巡江都,委其镇守长安。高祖起兵入关,屈突通坚守潼关,兵败被俘,后降唐,任兵部尚书,封蒋国公。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,论功第一,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,镇守洛阳,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。玄武门之变后,复为检校行台仆射,镇守洛阳。贞观元年(627年),改封洛州都督,进左光禄大夫。不久病故,赠尚书左仆射,谥曰忠。永徽年间,重赠司空。

殷峤

殷峤,字开山,唐朝开国功臣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名列第十三位。

李渊自太原起兵,召补大将军掾,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,与刘弘基屯兵故城,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,赐爵陈郡公,迁丞相府掾,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,士卒死者十五六,被除名为民,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,恢复爵位。武德六年(622年)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,殷开山病死,李世民临丧痛哭,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,谥曰节。贞观四年(630年),配飨唐高祖庙庭。

柴绍

谯国襄公柴绍,唐初大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幼以任侠闻。补隋为太子千牛备身,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。

唐国公李渊起兵,领马军总管,率先登陷阵。武德初年,从秦王李世民征战,以功封霍国公。贞观初,转左卫大将军,出为华州刺史。参与定襄之战,从灭东突厥,后加镇军大将军,改封谯国公。贞观十二年去世,追赠荆州都督,谥号为襄。

长孙顺德

邳国襄公长孙顺德,唐朝初年外戚、将领,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。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,为逃避高句丽战役,前往太原,投靠李渊、李世民,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。

高祖起兵晋阳,拜统军,平霍邑、破临汾,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,平定陕县,屡建战功。李渊称帝,拜为左骁卫大将军,封薛国公。

武德九年(626年),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征讨李建成余党。太宗即位,封食邑一千二百户,又特赐宫女。贞观年间,因居官贪婪,被免官,后病死。赠荆州都督,谥曰襄。贞观十三年(639年)追封为邳国公。永徽五年(654年)重赠开府仪同三司。

张亮

张亮,唐初大臣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张亮早年以务农为业,后投靠瓦岗,隶属于徐世绩部下,随徐世绩降唐。

在房玄龄的推荐网址:bd66.cc下,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。在洛阳招募私党时,被告发下狱,拒不招供,因而有功,后封长平郡公,授怀州总管。

贞观年间,张亮历任御史大夫、光禄卿、豳夏鄜三州都督、相州大都督长史、工部尚书、洛州都督,封郧国公,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;后揭发侯君集谋反,改任刑部尚书;曾担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,随军远征高句丽。

张亮宠信术士,由此逐渐萌生异志,并收有养子五百人。贞观二十年(646年),张亮被告谋反,斩于西市。

侯君集

侯君集,唐朝名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官至兵部尚书。封陈国公。早期不学无术,而以勇武自称。

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,立下战功,逐渐被李世民赏识,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。唐统一后,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,开始学习,参与选拔人才等。曾随李靖学习兵法,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。贞观年间,随李靖讨平突厥,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。功勋卓著,开始居功自傲,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,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,先后劝大将张亮、太子李承乾谋反。贞观十七年,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。家人被迁至岭南。

张公谨

张公谨,字弘慎,唐朝将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州长史,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,任邹州别驾、右武候长史。

后在徐世绩等人的推荐网址:bd66.cc下成为秦王府幕僚,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出任代州都督,封定远郡公。

贞观三年(629年),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,随李靖征讨东突厥。次年,东突厥平定,张公谨进封邹国公,改任襄州都督。

贞观六年(632年),张公谨病逝,追赠左骁卫大将军,谥号襄,后改封郯国公。

程咬金

程咬金,原名咬金,后更名知节,唐朝开国大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隋朝末年,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、投王世充,后降唐。

随李世民破宋金刚、擒窦建德、降王世充,以功封宿国公。参与玄武门之变,历泸州都督、左领军大将军,改封卢国公,世袭普州刺史。

麟德二年(665年)去世,追赠骠骑大将军、益州大都督,谥号“襄”。陪葬昭陵。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。

虞世南

虞世南,字伯施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政治家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、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。

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,执着且向学。历仕陈、隋二代,官拜秘书郎、起居舍人。隋朝灭亡后,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。李世民灭窦建德后,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、记室参军、弘文馆学士,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,为“十八学士”之一。贞观年间,历任著作郎、秘书少监、秘书监等职,先后封永兴县子、永兴县公,故世称“虞永兴、虞秘监”。他虽容貌怯懦、弱不胜衣,但性情刚烈,直言敢谏,深得李世民敬重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,虞世南去世,年八十一。获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懿”,配葬昭陵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绘像凌烟阁。

唐太宗称他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为五绝。善书法,与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日本学界称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为“初唐三大家”。其所编的《北堂书钞》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。原有诗文集三十卷,但已散失不全。民国张寿镛辑成《虞秘监集》 四卷。

刘政会

刘政会是唐朝初年大臣。隋朝末年,刘政会任太原鹰扬府司马。后率兵投靠李渊麾下,被派至太原,告发王威、高君雅谋反,为太原元谋功臣。

唐朝建立后,他奉命留守太原,经营后方。刘武周攻陷太原后,刘政会被俘,仍忠心不屈。获救后历任刑部尚书、光禄卿、洪州都督等职,封邢国公。
贞观九年(635年),刘政会逝世。追赠民部尚书,谥号“襄”。累赠并州都督、渝国公。后配飨高祖庙庭。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

唐俭

唐俭,字茂约,并州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唐朝大臣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父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交好,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,唐俭参与谋划。

武德元年(618年),升为中书侍郎。二年(619年),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,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。独孤怀恩驻守蒲州,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。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,唐俭拜为礼部尚书,授天策上将府长史,封莒国公,特赐免死罪一次。

贞观初年,朝廷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,一面派李靖进军。李靖奇袭突厥,生擒颉利可汗,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,后授民部尚书(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),因怠于政事而贬官。唐高宗永徽初年,致仕于家,加特进。显庆元年(656年)病故,年七十八岁,追赠开府仪同三司、并州都督,谥号为襄,陪葬昭陵。

李勣

李勣,原名徐世勣,唐朝初期名将,与卫国公李靖并称。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,他早年投身瓦岗军,后随李密降唐。

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高宗三朝,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。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,两击薛延陀,平定碛北。后又大破东突厥、高句丽,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。他出将入相,功勋卓著,被朝廷倚为干城,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历任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、司空、太子太师等职,累封英国公。

总章二年(669年),李勣去世,年七十六。册赠太尉、扬州大都督,谥号“贞武”,陪葬昭陵。后配享高宗庙庭。

李勣兼通医学,曾参与编纂《唐本草》(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),并自撰《脉经》一卷,今已佚 。

秦琼

秦琼,字叔宝,隋末唐初名将。初为隋将,先后在来护儿、张须陀、裴仁基帐下任职,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。

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,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,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,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。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,但也因此浑身是伤。唐统一后,秦琼久病缠身,于贞观十二年(638)病逝。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、翼国公,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、胡国公,谥曰“壮”。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