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宝九年(公元976年)十月二十日夜里,北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,年纪刚刚满五十。
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戏剧化猝死“万岁殿”?
整个后宫处于愁云惨淡的阴影中,压抑、窒息、恐怖。时至冬日,天色阴霾,雪花卷着细碎的冰雹落下来,后宫人人行色匆匆,相逢只敢用眼睛示意。谁都知道,最有可能是凶手是谁,然而谁都不敢质疑,毕竟那个人是他们的新主子。
关于赵匡胤之死,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只有寥寥两句话,可谓惜墨如金:一·“帝崩于万岁殿,年五十”;二·“受命于杜太后,传位于太宗”。
简简单单的话,越发见得迷雾重重。越是简单,越是欲盖弥彰。史官也知道“言多必失”的道理,所以只得“惜墨如金”。
钱塘(杭州)人文莹是北宋初期一位关心时政的高僧,著有一部名为《湘山野录》的笔记体野史,专门搜集记录北宋初年直至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的朝野秘闻、轶事。关于这件事,他是这样记载的:
看着阴霾四起,天气霎那间由好变坏,雪粒骤降,实非端瑞之象,一种不祥的预感充溢心胸。太祖匆匆返回万岁殿,召来弟弟光义,在殿里对酌压惊,杯来觥往,喝的倒也畅快。忽然,太祖睁大双眼,指着光义,似乎有话要说。光义将宦官、宫女统统赶出殿去,或许是兄弟二人有要紧话说,欲避人耳目。退避、守候在殿外的人们远远观望,但见屏风之后,烛光摇曵,人影散乱、恍惚迷离,影影绰绰看到光义时不时离席,做出谦让不能胜任的推却姿态,他步履蹒跚,好似喝醉酒步态不稳的样子。这时天已三更,烛光莹然,寒气袭人,夜空中雪舞琼瑶,纷飞的雪花下得更大,一阵紧似一阵,地面积雪已有数寸。睡眼惺忪的内侍、宫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太祖用他那把须臾不离身的玉斧斫着雪地,他一边砍雪,簌簌有声,一边高声叫道“好做,好做”!之后就悄无声息,好像睡着了似的。晋王赵光义也睡在里面,四周万籁俱寂,大雪无痕,僵立雪中的人们都不敢进去查看、服侍。突然间传出话来:皇上死了。光义接受遗诏,在太祖灵柩前即了帝位,成为宋太宗。这便是“烛影斧声,千古之谜”的由来。
但这段话留下很多谜团,首先,宋太祖不可能留赵光义在宫内睡觉,因为大宋律法对此有严格的规定,而且以他多疑的性格,怎会如此疏忽?
其次,就算留宫内睡觉,也不可能留在他寝宫,更不可能跟他睡一张床。而且,内宫宫女、太监夜间值守者众,侍卫在门口森严而立,如果有摇动的烛光,嗷嗷的怪叫,相信那些身手灵活的侍卫瞬息会冲进来看看怎么回事。怎么可能叫了半天,竟无一人有反应?
这段话比起历史事实,更像文学作品,怎么看怎么像一场浑然天成的“谋杀案”,太有侦探小说的氛围了。
赵匡胤是一个文韬武略都显赫一时的皇帝,称他为“大宋第一帝”也不为过。
在”陈桥兵变“”黄袍加身“后,他就显露了惊人的政治、军事才能。
赵匡胤建立北宋后,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,便对赵普说:“我睡不着觉,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。”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,赵匡胤在平定李筠、李重进叛乱后,加强中央集权,改革军制,发展生产,巩固统治。经过两年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诸方面的准备,确定先易后难、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,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。遂于建隆三年九月,部署兵力守卫西、北边境,防止辽、北汉南掠;选择荆、湖为突破口,挥师南下,开始了统一战争。
他长驱直入灭了后蜀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均江南,“燕云十六州”收回“三郡三州”,统一北方指日可待。
赵匡胤奉行“文以靖国”这一理念,果断的实行“右文抑武”的基本国策,通过设立“誓牌”,尊孔崇儒,完善科举,创设殿试,知人善任,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,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,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,以至于后人有称“宋朝是文人的乐园”的称誉。
可以说,大宋未来文采飞扬的盛世,都是宋太祖一手推动的。对整个中国历史,特别是文学艺术领域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可惜,天不假年,正在鼎盛之年的宋太祖却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不公平的对待,留下了至今难以开解的谜团。
然而,有一个秉笔直书的”史官“出现了,他的出现犹如一颗石子落入表面平静的湖底,引起轩然大波……他就是司马光。
有人说他在《资治通鉴》里极力为赵光义开脱,然而总有些欲盖弥彰、破绽百出,无法洗脱、掩盖光义篡夺谋逆的罪责。的确是这样的,身为“正史史官”,他不得不这样做。
不过,在他编撰的另一部语录体论史笔记《涑水记闻》中记录的一段小插曲,看似就事论事,却暗藏机锋,两相对照,难以自圆其说:太祖去世时,城上已敲四遍更鼓,宋皇后叫太监头子王继恩去把皇子赵德芳叫来,谁曾想这王继恩却打起了小算盘,他心想太祖早已有意传位于精明干练的晋王赵光义,自己有责任通知他,于是他匆匆去找光义,光义闻言大惊,犹豫不决,拿捏不定,王继恩见状大喝一声:“再犹豫,皇位就是别人的囊中之物了!”一语点醒梦中人,光义这才下定决心,二人顶风冒雪步行到宫里,听到急促的脚步声,宋皇后问:
“是德芳来了吗?”
王继恩答道:“是晋王来了。”
宋后见赵光义大踏步走进来,说不出的惊诧、讶异,后来猛省过来,她泪流满面的说:“我母子的性命,都在官家的手上了。”赵光义也流着泪说:“我们共保富贵,你不须有任何担心。”
这就让人不明白了。
首先,“德芳是谁?‘
其次,晋王来了,是怎么回事,皇后不是让王继恩去找德芳,他为何找来晋王?
第三,皇后为何说她的性命都在赵光义手上?赵光义为何流泪?
德芳只是个庶子。但是他被赵匡胤的第二位皇后,也就是文中的皇后收养,做了养子。
按照老赵家金匮之盟的“三传约”——“命太祖传位太宗,太宗传之廷美,而廷美复传之德昭”。
德芳是一点机会也没有。但是德芳唯一的机会,就是他是养在皇后身边的人,是皇后能够握住的唯一权柄。
这个皇后跟赵匡胤年龄差有点大,虽然颇受宠幸,然而一直无所出,只好把德芳养在身边,据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至于太祖的孩子们,她入宫那一年,皇子德昭已经出阁,留在宫里的只有九岁的皇子德芳。
“孝章宋皇后……每帝视朝退,常具冠帔候接,佐御馔”——《宋史·后妃传》
“癸丑,上崩于万岁殿。时夜已四鼓,宋皇后使王继恩出,召贵州防御使德芳。”
宋皇后面对早已冰冷的太祖遗体,面无表情,她转身对宦官王继恩“立刻召贵州防御使德芳入宫”
这种种迹象都不能不让人生疑。
若论当天留在宋太祖身边的人,只有皇后有这种可能。至于她为何通知德芳,很可能在这次“谋杀”中,他也是最少参与了这次“谋杀”。
那么王继恩为何去通知晋王?因为女人处事毕竟不周密,首先德芳连亲王都不是,有什么身份、资本,冲进来而不被门外站岗的杀掉?
其次,德芳就算最早在遗体旁边宣布即位,以他的资历和军功(没有军功),谁会服他,又有谁会拥戴他?
王继恩当然要为自己谋划,如果这件事失败了,那么,他会死的很惨,如果他通知晋王,那么他有“拥戴之功”。
皇后之所以会说“性命在他手上”,是因为自己做了亏心事,不然,他何至于杀她?
而赵光义之所以不杀他们母子,是因为杀了,他“谋杀”的罪名就彻底坐实了。而且不杀,两个人也断然没有威胁。孰轻孰重,他自有掂量。
后来,赵光义对他们母女的态度,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——
她死后,赵光义拒绝以皇后之礼下葬。为何?他觉得她不配。
赵德芳也在惊惧不安中死去。
不过,也有人怀疑其“金匮之盟”这种说法,是否是宰相赵普绞尽脑汁编造的?
如果真有“金匮之盟”,太祖刚一驾崩就应该公诸于世,然后堂堂正正的当起皇帝来,为什么要等到太祖归天五年后,太宗篡位的消息不胫而走,闹得非议汹汹时才拿出来,煞有介事的例举证人,公布 “金匮”盟誓内容,此举已有心里发虚和画蛇添足之嫌。
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中对太宗赵光义不吝赞美之词,大加推崇,但字里行间也以坊间的议论为名提出了一些含蓄委婉的指责,虽然点到为止,抬笔很轻,落点却极重: “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 ,涪陵县公之贬死,武功王之自杀,宋后之不成丧,则后世不能无议焉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《宋史》是元丞相脱脱组织编篡的,中国自古就有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的论史惯例,时过境迁,江山换主,遣词造句早已没那么多忌讳了。
这段话用今天的语言来说,大意是:“为什么不等到太祖死后第二年,就改换年号?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斥而死?武功王为什么不明不白自杀?太祖遗孀宋后去世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发丧?疑点太多,后世很难没有议论、质疑啊”。几个反问,犹如几支利箭,箭箭落靶,一语中的, 再多的巧言令色,极力辩解在这寥寥几句诘问下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赵匡胤的死留下太多疑点,比秦始皇的死更令人深思,这其中最令人揪心的,不是他究竟被谁杀死,而是皇室,在脉脉温情的面纱下、在夫妻恩爱,父慈子孝、兄与弟的拳拳深情之下,埋藏着一个千疮百孔、无比丑恶、令人毛骨悚然、不寒而栗的词汇——人性。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部分源自互联网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